(资料图片)
摘编《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》
---------- 不昏沉,不散乱,“审正观察”,正思惟修,就是思惟所缘。心住一缘,专一了,“心一境性”,这才是修定的起点。“云何心一境性。谓数数随念,同分所缘流住无罪适悦相应,令心相续,名三摩地,亦名为善心一境性。”如念佛专一,一心不乱,也就是“心一境性”。“谓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住”,在《楞伽经》上有“流注住”的道理。法相学来 讲, 有妄想流注,凡夫一切众生业力都在流注。 流注就是念头像一股流水一样,一念一念地接着流,中间切不断, “抽刀断水水更流,举杯消愁愁更愁”。 一切众生业力流注,就是第六意识妄想不停的流注。流注也没有关系,只要是善的流注,就是佛菩萨所开示的一条基本修持之路。你念念流注,把念头的前后切断,三际托空,这空的境界也是流注,也就是念念在空定中间流注。正“三摩地”是空、无相、无愿,前念不生,后念未起,中间当体即空,空相也是流注,流注空。 譬如念各种咒语真言,念念流注,没有杂念,念念纯善,只有咒语。乃至“唵、阿、吽”,一念万年,万年一念,怎么会不成佛呢?“同分所缘流注,无罪适悦”,心中没有善恶是非之念,非常舒适。“令心相续”,一念万年,万年就是这一念,这叫三摩地、定境,也叫善的心一境性。修行就是这样修,不这样不叫修行。你们常讲:我念头空不了呀!你们是想把念头空掉,怎么空得了呢?那是压制。所以你们连法相唯识的道理也不通。要念念流注善,在善心流注上的心一境性,才是定的基本原则。譬如念佛的,就在佛境界上;修准提密法的就在准提境界上 。依这个境界不变,“流注”,念念在此,一念万年,万念一念,所有念头都转了,转成了这个正念境界,这才叫“安住”在定境上。 这是重要的大法,假如是密宗讲到这个地方,就是传密宗的基本大法,一定会说:传大法,大地震动。我也不是上师,不来这一套,只是你们要知道基本修持的道理,正式修行之路正是如此。(此时忽有轻微地震)大地也震动一下,正好给我们碰上。所以你们要注意,这样修行才是正修行的路。“复由彼念于所缘境,无散乱行,无缺无间,无间殷重加行,适悦相应而转,故名流注适悦相应。”譬如念佛,所缘境界是一句佛号,或者一个定境,没有散乱,当然也不昏沉。不散乱,不昏沉,就这一念,一晃就是两个钟头或半天过去了,而只觉得是一刹那之间,这种定境叫“无缺无间”。因为在这个定境上。“无间殷重加行,适悦相应而转”,这两句在修行上非常的重要,讲到这里,也应该是大地六种震动的。定境是不散乱、不昏沉,这一念就定。当你在这定境界上不昏沉、不散乱,念佛的人真念到这个境界,佛号也念不起来了,也没有佛的观念了,一念一定,觉得只有一下下,实际上半天,一天过去了。这个时候“无间”,没有间歇性,“殷重”,诸佛菩萨同你一样非常诚敬。“加行”,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法,都来了,自然一身发“煖”,身体就软了,自然就“顶”上下通了。“加行适悦相应而转”,身上业力也转了,心念也转了,因为心这一念都在定境界上,都懂了吧?所谓“相应而转”,转个什么呢?不是临去秋波那一转,是身心业力都转了,故名“流注适悦相应”。流注什么呢?不要看到“流注”这个名词就想到妄念,这里不是妄念流注,此处就是念念清净流注,那就是佛境界。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、观音菩萨的念念正念、相续力量流注而成的净土,所以流注就有如此重要。此心念念流注,一念万年,就叫入定,也就是三摩地境界, 心一境性就是禅定的境界。这一段很重要,要搞清楚,也有大地震动的记录。你们修行如果碰到这个因缘, 将来修行能不能成功,就从这里开始,所以大家不要马马虎虎了。摘编自《瑜伽师地论-声闻地讲录》(东方出版社)
****** 赞赏感恩您对本公众号的慷慨赞赏(请识别下图二维码)。不论多少,是心意也是鼓励! ****** 文章转载可开白。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。相关文章均由“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”整理首发。关键词: